当碳中和来敲体育的门

    2021-05-10 评论0

公众号 | 互联网+体育

  作者 | 洛轸念

  两会以后,“碳中和”概念迅速爆火。

  政策红利下,春节后股市大跌,“碳中和”概念却逆市持续走强,短时间内,“碳中和”深入人心。

  

 

  目前,我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第一大国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,积极履行国际职责,2020年9月,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,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“30•60”碳目标是我国为能源革命设定的总体时间表,碳中和已成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,为实现绿色复苏、可持续发展,迫切需要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双重升级。

 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成为未来经济发展重中之重,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,是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的有效场景和天然载体。

  换言之,在践行“30•60”碳目标的发展过程中,体育产业再次肩负历史使命。

  绿色冬奥,助力碳中和

  “科技冬奥”“绿色办奥”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理念,实现碳中和更是北京冬奥会重要的申办承诺。

  为兑现承诺,践行理念,2019年,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发布了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》,从低碳能源、低碳场馆、低碳交通、低碳标准等4个方面提出了18项碳减排措施。

  具体包括:综合实现100%可再生能源满足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;努力实现所有场馆达到低碳节能节水标准;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出行模式;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林业固碳、涉奥企业自主行动、碳普惠等碳补偿措施。

  

 

  秉承“绿色办奥”的理念,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多项创举,并由此推动科技创新,落实科技冬奥的目标。

  以场馆建设为例,由于冬季运动场馆与传统建筑存在的巨大建筑结构差异,既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难以适用,北京冬奥组委组织顶级专家团队,创新性地编制了京、冀两地的《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》,是我国首部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,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空白。

  

 

  同时,冬奥村亦采取超低能耗示范工程,采用低碳、可再生、可循环利用材料、临建材料可拆卸部件再利用、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。

  此外,北京冬奥会实现赛区由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,全部场馆100%使用清洁能源供电,在奥运历史上也属首次。

  为实现“全绿电”供应,助力碳中和,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(以下简称“张北柔直工程”)竣工投产,该工程聚焦绿色办奥,打造清洁低碳奥运专区,将张北新能源基地、丰宁储能电源与北京负荷中心可靠互联,大幅提升能源供给的清洁比重,为冬奥会提供坚强、充裕的绿色能源保障。

  

 

  实际施工中,克服了系列难题,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。张北柔直工程采用我国原创、领先世界的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,其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均为国际首创。

  北京冬奥会同样是城市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,随着张北柔直工程投入使用,北京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也随之增高。

  以北京冬奥会为模板,2022年杭州亚运会同样以“绿色亚运”为理念,亚运场馆使用绿色电力,据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预测,从今年6月到明年亚运会结束,“绿电”将为位于杭州的43个亚运会比赛场馆及设施提供清洁能源近5.95亿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约7.31万吨标煤燃烧,减排二氧化碳50.75万吨。

  重大国际赛事,已成为改变城市能源结构,推动绿色能源应用发展,乃至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契机。

  — 2 —

  新能源牵手体育赛事

  2021年厦门马拉松发出了“绿色出行”的倡议,实际上,各类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,绿色出行都是重要考虑因素。

  北京冬奥会期间,同样鼓励观众在北京、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之间优先选择铁路出行。同时,结合京冀两地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势,赛事举办期间计划用于赛事服务的客运车辆基本使用新能源。

  无疑,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,又是一次发展契机。

  近几年,新能源汽车日常火爆。去年11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提出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%左右;到2035年,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。受政策补贴,消费刺激等多重因素影响,2020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达136.6/136.7万辆,同比+7.5%/+10.9%。

  

 

  良好的发展前景下,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,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加码体育营销,赞助冠名体育赛事。

  早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,宝马集团首款电动车BMW 1602e就担当了马拉松项目的引导车,进军中国后,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中都能够看到宝马新能源汽车的身影。

  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崛起后,纷纷加紧布局体育营销,比亚迪、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品牌越来越多地开始主动参与到体育赛事中。

  

 

  不仅如此,以新能源汽车为参赛主题的各项汽车赛事也层出不穷,以“体育+经济+旅游+环保”为理念,寻求跨界合作,融合发展的契机。

  借助体育赛事为新能源汽车“加电”,俨然成为新能源汽车品牌营销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  “智慧体育”的快速推进,体育智能装备的不断应用,对节能环保、新材料等“碳中和”概念下技术产品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仅以各类体育智能装备为例,大都离不开锂电池技术。

  

 

  管中窥豹,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,是各类绿色材料、绿色能源应用的最佳载体,同时也是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的有效场景,在践行“30•60”碳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  而这也是时代赋予体育企业又一新的历史使命,同时也为体育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思路,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维宁网立场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12
互联网+体育

说点什么

登录后参与评论

热门评论

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,是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的有效场景和天然载体。